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法制园地

【青海普法网】基于批判性思维训练来提升青少年法律素养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为建设法治社会提出了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总体目标,描绘了法治社会建设的施工图。为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的工作进程,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养成为推进此项工作的关键性任务,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法律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所谓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主要由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两部分构成,个体的法律素养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来进行表征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社会中的法律以及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表现为对法律现象所进行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以及对法律行为的评价。良好的法律意识能促使公民理性守法,青少年只有建立起一定的法律意识,才能从法律上识别和判断某一社会现象、某一具体行为是否合法,应该如何去做?在这点上,法律意识与批判性思维存在高度的相似性。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为了决定我们相信什么和应该做什么而进行合理且反省性的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典型特质即是理性和反省。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思维过程进行洞察、分析和评估,确保个体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够保持客观和理性。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具备良好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性思维能够使人更加理性和审慎,在对社会现象、具体行为进行法律识别时,能够严格依据法律知识和标准来对现象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避免受个人情绪、态度等感性因素影响来对现象和行为加以盲目判定,进而降低个体的法律意识,导致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训练和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对个体法律素养的提升和法治社会建设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青少年法律素养亟待提升

  青少年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更是知识学习、能力形成、素养培育的黄金时期。青少年时期个体的骨骼发展迅速,在身高和体重方面已接近成人;而在心智方面还很稚嫩,思想上尚不够成熟,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所以人们习惯上把青少年所处的这一“外表成熟、思想稚嫩”时期称为“伪成熟期”,处于伪成熟期的青少年思想不够稳定,遇事容易冲动,习惯冒险和不计后果,这便导致青少年法律素养不高,致使青少年触犯法律的问题时而发生。例如,非法传销、“校园贷”、校园暴力、聚众斗殴、泄密等违法案例在青少年群体中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青少年法律素养不高所导致的。人们习惯上将法律素养比喻成青少年的“自我保护之盾”和“伸张正义维护公平之矛”。所以,提升青少年法律素养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研究这一问题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基于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升青少年法律素养的路径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得知,青少年基本处于形式运算发展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个体可以摆脱形象思维的局限,初步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满足批判性思维训练和发展的需求。批判性思维属于人类特有的高阶思维,是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基本判据,更是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与基础。鉴于前面的分析和梳理,从训练和培养批判性思维入手来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养显得十分必要和可行。

  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因为批判性思维训练需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知识的不断丰富来发展个体的认知水平,进而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供知识土壤和养料;同时,批判性思维训练不应局限于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与技能,需要以开放式复杂问题为训练内容,而开放式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需要调用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在学科内容选择时应重视思想政治及安全法制,以此来丰富青少年的法律知识及法律常识。

  批判性思维的训练,需要真实的问题情境。真实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真实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和活跃训练者的思维,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需要分析问题、确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问题解决实践、系统反思与评估等环节来完成。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尽量联系生活中的相关法律典型案例,以此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训练,需要开放的交流空间。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本质是对思维加工过程的审视和反省,思维加工的结果是思维的交流和表达,典型的思维交流方式即是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批判性思维需要通过个体的真实表达和深度交流来加以训练,应鼓励人们从多重角度来分析和判断问题,并基于多元价值来进行问题解决,开放的交流空间为多元问题分析和解决创造了条件,避免人们走向极端、触犯法律。

  关注和提升青少年法律素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更是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经之路。青少年刚好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可教育性。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基于批判性思维训练来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可谓是一条法制教育的新路,有待人们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和开拓创新。


Copyright © 2010 www.qhdxsz.com All Rights Reserved,Powered
主办单位:青海大学党委宣传部 ICP备案编号:青ICP备10201142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qhu.edu.cn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 邮编:8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