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形势政策 > 心无旁骛一心念好“致富经”――海晏县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心无旁骛一心念好“致富经”――海晏县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回族牧民姆沙是甘子河乡温都村的支书。在他看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就是要引导大伙儿把心思都放在脱贫致富奔小康上。

  尽管民族不同,风俗各异,但在致富路上,村里不让一个家庭、一位村民掉队,各族同胞之间呈现出了浓厚的“大家庭氛围”。

  “过去,农牧民分散经营、单打独斗,增收致富步伐缓慢。如今,合作社纷纷兴起,农牧民抱团经营,生产有了规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团结显得更加重要。”

  在政府的扶持下,一个投资超过百万,有28座温棚的大规模养殖基地即将在温都村建成。村里也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全村几乎家家都入了社。“大家只有拧成一股绳,温都才能早日富起来。”

  农牧民的积极探索实践与决策者的思路不谋而合。

  多年来,海晏县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切入点,有力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他们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方式,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牧区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推动农牧业产业化提档升级。

  和这个县的干部群众交谈,最深刻的印象是:发展是硬道理,已深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

  “民族团结最终还是要体现到发展上。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民族团结的基础才能夯实。”无论是到甘子河乡,还是在青海湖乡、哈勒景乡,干部三句话不离产业、项目、财政收入,农牧民群众则大谈“致富经”,大家心无旁骛,合作共赢的心气很足。

  今天,姆沙以哈勒景乡的牛羊育肥养殖产业为榜样,带领全村努力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想尽快实现农牧民收入由单一型向多样性转变的梦想。而哈勒景村的蒙古族牧民额尔德尼早已经完成了从传统产业向养殖产业转变的第一步,一心要把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强。

  去年,随着更多养殖小区和暖棚在草原上矗立起来,额尔德尼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和5户邻居一商量,共同建立了一个小型育肥羊养殖场,规模在1000只左右,做起了试验。“结果几个月下来,每只羊净赚200多元。”

  今年,额尔德尼联合另外7家一块到乡上报了名,积极申请参与政府项目扶持,要建一个标准化养殖小区,自己当老板。

  对于未来的生活,额尔德尼充满希望:“规模化养殖是一项创业致富的好路子,最起码能使收入翻两到三番。”

  在青海湖乡,干部群众最想做的事就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在全乡细毛、半细毛羊改良基地和羔羊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引进草原鸡、肉猪等特色养殖,早日建设一批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

  藏族妇女李利什吉就是这个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牧民千百年来一直在养牛、养羊,过去真没想过还可以搞其他养殖业。”2010年5月,李利什吉将房子抵押贷款,投资16万元成立了海晏县绿野生态养殖场,盖起了塑料暖棚,引进了500只土鸡苗放养。经过不断探索养殖经验,李利什吉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草原牧鸡的行家里手。致富之后,她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社养殖户达150户,直接带动贫困户101户。

  春风拂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农村牧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草原上纷纷涌现,产业化经营的烈烈劲风吹遍草原,草原更绿了,农牧民也更富了。

  “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各级党委政府能够集中精力谋划发展,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推进发展。”县委常委华卡才让深有感触。

  这几年,海晏县把发展重点放在增强农牧区综合实力上,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科技化、生态化,积极构建农牧业产业园区“双轮驱动”和三次产业梯次布局,这个传统牧业县,畜牧业始终发展兴旺。

  “无牧不稳,无工不富。”打破传统发展观念,在工业上寻找出路同样成为海晏必然的选择。通过在全省率先实施天瑞铝基一体化“飞地经济”项目,海晏走出了一条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与周边合作共赢、聚集发展、工业富民的新路子。2012年,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到全县GDP的62%。如果说,工业像海晏经济发展的一个触角,开拓着海晏经济发展的新空间,那么这个触角还在不断延伸:以融合化、品牌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旅游业又成为草原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极。【编辑:刘宝申】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10 www.qhdxsz.com All Rights Reserved,Powered
主办单位:青海大学党委宣传部 ICP备案编号:青ICP备10201142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qhu.edu.cn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 邮编:810016